为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有效提升监管效能,健全完善以信用为基础的精准监管、高效协同的联合监管,济宁市建立跨区域联动、多部门配合、各领域参与的差异化监管机制,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创建“一城五区”跨区域市场监管联动机制
为贯彻落实《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关于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积极探索创建“一城五区”(任城区、兖州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太白湖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跨区域市场监管联动机制,出台《关于健全“一城五区”跨区域市场监管联动响应协作机制的意见(试行)》,有效解决了监管执法碎片化、跨区域监管不协调等突出问题。济宁市全市市场主体88万余家,“一城五区”有市场主体29万余家,占全市总量的三分之一,其中餐馆、餐饮摊点、食品作坊、药店、商超、学校食堂、电梯等重点监管对象较为集中。为合理配置监管执法力量,增强重点领域的协同监管效能,形成“一城五区”跨区域差异化监管联动机制,推动差异化监管在“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市场准入、知识产权、安全监管、执法办案、企业信用等方面落实落地。跨区域联动机制建立了响应协作三个模式(跨区域行政执法案件信息传递模式、跨区域联合监管模式、信用联合惩戒备忘录模式)和三项制度(联席会议制度、监管信息共享制度、督促指导制度),签订了《济宁市“一城五区”市场监管一体化合作协议》。协作机制的建立对形成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合力,营造宽松便捷的市场准入、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安全放心的市场消费环境有着重要意义,也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水平治理”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
完善多部门配合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
一是统筹规划,实现“全覆盖”。以“双随机、一公开”联席会议办公室名义与各部门加强沟通,出台济宁市工作计划及清单,清单涉及抽查事项139项,计划涉及60个检查领域、89个抽查事项,并根据任务要求,将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由19个扩充到38个。济宁市“双随机、一公开”联席会议办公室进一步梳理部门联合随机抽查事项清单,整合出台了《济宁市2021年度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抽查计划(第二版)》,实现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抽查事项清单全覆盖。截至目前,全市已录入执法人员共计1.9万名,监管对象名录库87万户,全市已发起“双随机”检查涉及市场主体1.4万余户,已结果公示1.1万余户。
二是精准定位,突出“差异化”。为更好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常态化、智慧化、精准化,市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联席会议办公室依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差异化监管流程再造实施方案》及济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在全市市场监管领域全面深化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要求,起草《济宁市差异化监管流程再造实施方案》,不断扩大分级分类管理的领域范围,并指导各单位在“双随机、一公开”检查中实施差异化监管。济宁市2021年度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计划明确各级各部门在发起检查任务时,对信用状况良好的市场主体,适当降低抽查比例和频次;对涉及安全、质量、公共利益等领域的重点检查事项,抽查比例不设上限;对投诉举报多、信用积分较低、风险突出的监管对象,提高抽查比例和频次;根据风险等级实施差异化监管,并依托大数据综合分析,强化检查结果利用,完善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提升企业信用风险预测预警和动态监测能力,形成了风险监管闭环。
三是强化执行,工作“高要求”。今年市场监管部门与市统计、海关、农业农村、消防、金融、人社、生态环境等部门联系,常态化发起联合检查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各成员单位开展部门联合“双随机”检查意识进一步增强。同时,济宁市出台《济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在全市市场监管领域全面深化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济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实施方案》等文件,对“双随机”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不断提高“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含金量。
推进各领域参与的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机制
一是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制度。为推进各重点行业领域实施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国办发〔2020〕49号文件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法治化、规范化发展的意见》《济宁市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工作方案(试行)》《关于印发〈济宁市市场主体失信风险预警管理规定〉的通知》等文件,建立健全失信认定、联合奖惩、信用预警、信用承诺等信用差异化监管关键环节制度。健全完善信用承诺监管机制,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济宁市信用承诺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承诺类型、规范承诺内容、强化数据归集,市信用平台归集公示信用承诺信息61万余条。
二是设立公共信用分级分类评价标准。依托济宁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立覆盖全市市场主体的公共信用综合评价,评价结果通过“信用中国(山东济宁)”网站进行公示,并向各部门提供数据共享服务,推动在市场监管、安全生产、工程建设、纳税、交通运输、生态环保、物业管理、人力资源等33个重点行业领域开展行业信用评价和分级分类监管。
三是推进信用分级分类评价结果运用。加强在全市“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中的应用,深化在行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等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重点领域查询使用信用信息,实现信用核查、信用联合奖惩嵌入行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金融信贷服务等业务系统,累计对信用主体开展信用查询超过50万次,实施守信联合激励1万余次,依法依规对严重失信主体实施联合惩戒4600余次。四是做好信用修复政策宣传和服务,“信用济宁”网站开通信用修复栏目和流程指引,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和平台开展行政处罚信用修复,累计完成信用修复1800余件,并实现市级审核“当日办结”,提高了企业信用修复效率,有效完善全流程信用监管建设,推动实施差异化监管。
构建 “互联网+监管”大数据支撑风险预警机制
一是从严从实,注重贯彻落实。印发《济宁市“互联网+监管”工作实施方案》,制定全市“互联网+监管”重点工作任务台账,对照监管事项清单和检查事项清单与14个县市区、43个市直部门开展“一对一”精准对接,工程化推进监管数据的梳理汇聚工作。
二是积极协调,推进系统融合。依托省“互联网+监管”系统,完善相关数据库,畅通信息传输通道,夯实“互联网+监管”工作的数据基础,强化推进工作的数据支撑,不断推进自建业务系统与省“互联网+监管”系统对接,协调监管业务数据在我市落地。
三是数据分析,加密风险管控。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建设横向覆盖全领域、纵向贯穿风险信息的神经系统;加强业务应用统筹整合,做好数据分析利用,构建风险管控的最强大脑。积极探索风险预警、有效惩戒、绩效评价、线上线下协同的一体化监管新路径,为“双随机、一公开”差异化监管提供数据理论支撑,做到智慧监管,提升监管效能。